“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工作回顾及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

发布时间:2021-04-23 08:52

一、“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全市气象部门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奋发作为,克难前行,各项工作成就显著。

这五年,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日趋完善,气象观测实现自动化跨越,初步建立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基本完成;完成日照仪、多温雨传感器、智能天气现象仪、自动冻土观测等设备的升级改造工作,气象综合观测装备技术水平达到97%,比“十二五”提高7%。气象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完成与标准格式数据或CIMISS数据库对接工作;地面、高空等标准数据格式已实现业务运行;完成气象业务平台和系统地理信息数据非2000大地坐标系自查工作,市局门户网站迁移到省局一张网平台。精准化预报预测能力显著增强,建立了无缝隙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与“十二五”相比,数值天气预报时空分辨率由3小时提高至1小时,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由15-30分钟提高到30分钟以上,晴雨、一般性降水、气温预报准确率提高1.8%-4%。基层基础工作明显加强,“十三五”期间,争取投资达1.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亿元,地方财政2007万元,全市83%的基层气象台站完成了气象现代化改造,比“十二五”提高16%。

这五年,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日益凸显。主动融入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有效推进吉林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6%,比“十二五”提高16%。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显著提升,建成指挥有力、布局合理、装备精良、技术先进、协同有效的市—县—作业点三级作业体系,立体作业网日趋完善;应用弹药物联网,开展作业装备升级改造;与“十二五”相比,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覆盖率提高18%、年均增加降水提高6%左右,在防雹抗旱保障粮食安全中多次发挥关键作用。公共气象服务持续深入,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等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开展吉林雾凇国家气象公园申报,官方双微粉丝达到19.1万人,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3.98分,分别比“十二五”提高100%和1%。

这五年,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更加完善。依托吉林云物理试验基地,开展雾凇野外观测,组建人造雾凇攻关小组,争取省局科研项目11项,开展市级课题研究23项,发表科技论文64篇,获省局科技开发奖三等奖1项,气象科技贡献率达83.4%,比“十二五”提高5.3%。全市气象部门博士1人,硕士学历学位11人,比“十二五”增加6人;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8.4%,比“十二五”提高10%;高级专业技术资格21人,比“十二五”增加9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达到68%。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带头人4人。

这五年,气象法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防雷减灾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组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气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吉林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重新修订,明确各部门防雷监管法定职责,确保立法与改革发展相衔接。完善防雷和施放气球监管相关制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气象社会监管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气象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

这五年,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大力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基层党组织组建率100%,市局持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80%台站为全省文明单位。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春夏连旱、三台叠加、罕见雨雪冰冻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全市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讲话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强化防灾减灾,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聚焦“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台风三连击、雨雪冰冻、农业、森林防火、疫情防控等气象服务,发布决策服务材料1565期、预警信息933次,全市10余期决策服务材料和预警信息获地方领导批示,重要天气报告《台风“巴威”最新动态及对我市影响分析》获市长批示,吉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向省局致函感谢气象部门在保障全市安全度汛做出的突出贡献;蛟河市政府致信感谢气象部门防汛防台风气象服务保障。启动暴雨、暴雪、台风应急响应9次,举行暴雨、重污染天气、网络安全等应急演练。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预警信息分类发布机制,推广应用吉林省短时临近天气监视预警一体化平台,利用政府网站、手机短信、微博、微信、钉钉等平台发布疫情防控和预警信息。

保障粮食安全。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精准化”气象服务,田间调查28次。开展水稻、木耳、芦笋、烟叶等特色农业服务和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工作,建立了5个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基地,开展了农作物生长期全程气象服务,召开2020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大会,认定4家大米企业品质认证等级为“优”、1家木耳企业品质认证等级为“特优”。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

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完成弹药库物联网建设、高炮安全锁改造、签订安全协议、作业设备年检、疫情期间弹药分发、编撰《吉林市人工影响天气法规标准与制度汇编》等工作。配合省人影开展春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2次,联合省人影开展汛期移动雷达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全年实施作业388次,耗弹2638发,火箭弹272枚。筹备召开全市人影工作会议。积极参加和保障全省人影工作会议,派遣3人到长白山进行人影学习,增强了人影工作业务能力。全市未发生人影作业安全事故。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新发展。完善生态气象服务业务体系,与生态环境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和流程,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联合开展72小时空气质量等级预报、环境气象服务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完成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2个,配合省局完成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4个。

深化部门合作,扎实开展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与应急、地震、生态环境、水利、规划和自然资源、煤矿安全监察、消防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完善区域联防应急机制,实现灾情信息共享;与市防汛办、市城防办共享雨情信息;与应急、地震部门联合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与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与水利局联合发布洪涝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与农业农村局会商30次,通过新媒体对农业种植大户进行直通式服务;与林业局开展森林防火气象等级会商,提供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完成吉林市旅游气象资源普查工作。完成丰满大坝主体施工期间气象服务验收和清雪、化工、电力系统专业专项服务,拓展航空领域专业专项服务,发布专业专项服务材料436份。

(二)深化改革创新,气象现代化得到高质量发展

市政府大力支持地方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将气象3个方面内容纳入地方“十四五”规划;增加地方财政预算135万元,较往年40.5万元增加233%,并承诺每年递增气象现代化运行维护费,促进气象事业发展。

地面观测自动化改革稳步推进。完成综合观测业务软件升级和业务切换、综合气象观测标准化库房建设等工作,完善无人值守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桦甸局作为试点县完成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蛟河局被认定了百年老站50年站。开展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更新《市局标准规范执行清单》,完成2020年度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

气象装备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完成观测设备维修维护计量检定、区域自动站社会化保障、网络安全病毒查杀等工作,升级、维护全市业务网防病毒服务器中心站和省市县可视会商系统。

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完成塔楼主体钢结构吊装、外墙保温、屋面铝板安装、玻璃幕安装、电梯安装验收、雷达主机吊装等,计划于今年汛期前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与市应急管理局达成初步共识。吉林雾凇国家气象公园建设多次向市政府专题汇报,与环投公司对接,编写建设方案。基层台站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个,竣工验收项目4个,总投资165万元。

气象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上报省局科技课题建议指南5项,验收课题省局1项、市局8项,公开刊物发表文章15篇。向各级交流会投稿15篇(1篇获省第十届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收集整理32篇文章,出刊《吉林市气象》学术期刊一期。举办2020年汛期基础业务争先创优竞赛、短时临近预报等业务培训和综合观测业务骨干集训,业务能力明显提升,1人次获得2019年省局短期预报质量市级个人第二名,3人次获得季度短期预报质量市级个人第二名,2人次获得第13届全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个人三等奖、单项三等奖。第3届全省气象科普讲解大赛获得优秀组织奖。

(三)推进“放管服”改革,社会化监管能力进一步强化

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将《吉林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修订列入2020年政府重点立法项目,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和市人大审议,预计今年上半年正式实施。进一步规范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强化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流程。严格落实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实施意见,完成2021年度政府购买防雷技术服务公开招投标。开展普法学习、宣传和微信端答题等活动。

强化社会化监管。市、县两级气象部门防雷安全工作全部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地方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防雷重点单位联络机制,制定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四个清单。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市、县两级开展防雷安全检查689次,施放气球检查119次,对全市12家防雷装置检测机构执法检查全覆盖。

积极开展“放管服”改革工作,对外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对内梳理行政权力清单,明确各个环节办理时限和责任人,全市办理行政许可18件,实现无超期、无投诉,吉林市气象行政审批窗口获得“全省文明服务窗口”称号。

(四)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严格按核定职数配备干部,严格按规定程序组织实施选拔任用干部,严格落实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全地区参加中国局干部培训学院远程培训102人次,平均学时147.6学时;283人次参加中国局或省局组织的培训班22个。全年选拔任用科级干部7名,取得副高资格5人、工程师资格3人,确认审计师资格1人,聘用各级专业技术岗位26人。

(五)全面加强部门党的建设,夯实气象事业发展基石

加强党的建设。落实落细局领导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4个支部完成换届选举,2个支部获得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6人次获得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持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工作。成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局领导讲党课4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讨论4次,召开党总支支委会12次、专题议党会议6次、党员大会4次,撰写学习体会40余篇。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建设气象文化实践教室,开展“五进”书记工程,在红大社区打造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向市志愿者联合会捐赠防疫物资近万元,慰问困难党员、群众、学生17户。组织重温入党誓词、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义务劳动、爱心一线牵、笔谈千字文等活动。庞培林、刘婷婷家庭荣获吉林市2020年度最美家庭称号。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召开全市纪检培训会,建立全市科级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观看多部警示教育片,发送廉政短信4次。

积极落实巡察整改工作。第一时间成立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任组长,对整改工作负总责。已制订班子巡察整改方案、局长个人整改方案、巡察整改问题清单,并报送省局巡察办审批,适时召开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

(六)强化内部综合管理,保障事业稳步发展

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强化应急值班值守,统一配备防疫物品,加强职工和外来人员管理,确保部门安全稳定;圆满完成机关干部全面下沉社区防疫守卡工作,历时24天、576小时,37人、408人次参与,向全市72家单位、3434名下沉干部每日推送吉林市气象“两微”服务产品,发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气象服务专报》186期,得到市直机关工委和哈达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高度评价。

强化内部综合管理职能。完善制度建设,扎实开展内控制度编制工作;完善公务接待、公车管理、大额资金审批、财务报销管理等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开展安全生产月、江城安全行等活动,内部安全检查20余次、消防安全培训1次、更换灭火器119个。抓好财务管理,完成局领导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县局财务收支交叉审计,按时完成预算执行进度。

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在国家、省、市气象部门和主流媒体发稿200余条。政务公开、国家安全、信息报送、保密、档案、年鉴等工作获得地方部门认可,市局被评为年鉴编写先进单位,1人被评为年鉴编写先进个人。

不断提升离退休老干部服务水平。为离退休老干部订阅刊物,组织体检,定期走访慰问,开展欢度重阳节活动,每周五利用网络开展养生讲座、道德讲堂等活动。

    二、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以“稳”的定力、“进”的信心、“新”的作为,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科学谋划“十四五”吉林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学习领会,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结合实际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发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带动作用,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全市气象部门协同联动、深入交流,大力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加强战略研究,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实施。深入理解、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紧密围绕省市重大战略气象服务需求,紧扣部门核心职能,强化战略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广泛调研、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反复研究,科学编制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规划重点任务、重点工程落地见效。

(二)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

全面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聚焦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围绕疫情防控、农业生产、防汛抗洪、森林防火、重污染防治及春运等,做好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充分融入吉林市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和自然灾害综合防御应对机制建设,做好气象服务“加法”,继续联合应急管理、地震等部门推进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持续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发挥桦甸试点建设示范作用,开展气象灾害致灾因子(气象数据)的审核、补充、上报、汇交。通过整理历史灾情资料、档案查阅、现场勘查(调查)、与其他部门共享普查信息等方式获取本地区历史气象灾害信息,开展历史气象灾害信息的校对、补充和上报。加强与本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获取承灾体信息并上报。开展普查数据成果审核汇集,形成市级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利用普查成果,探索基于影响预报的气象灾害风险业务。推进综合减灾技能训练基地建设。继续联合应急管理部门推进市县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开展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安全运行整治月活动,务必确保预警信息发布准确无误。持续推进全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门联络员、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气象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高影响行业、重点防御单位的应急责任人。制定完善大型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方案,积极做好雾凇冰雪节、中高考等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

积极主动服务粮食安全。加强与涉农部门联动,做好保障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保障。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精准式”气象服务覆盖率。强化农业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保障,落实重大病虫害防控气象服务各项举措。持续开展水稻、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开展“气候好产品”示范基地认定。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

努力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做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建设。推动城市气象服务发展,开展面向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气候资源利用服务,发展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的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开展面向化工、电力等行业气象服务;针对重要节日积极主动提供专题气象服务。

不断强化生态气象服务。按照吉林市生态宜居城市定位,推进负氧离子监测站网建设,建立重要生态系统气象业务体系,全面开展重点领域和地区生态质量气象评估。完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气象应急服务能力,强化大气污染气象监测,提高重污染天气预警联合发布及时性,市级环境气象预报时效延长至7天。积极开展避暑休闲和冰雪旅游生态气象服务,加强与文广旅、文投等单位沟通对接,持续推进吉林国家气象公园申报建设。强化对宜居、宜业、宜游气候生态评估技术和标准体系的应用。

持续推动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国办47号文件精神,召开全市人影工作会。加强人影安全管理,细化业务流程,继续推进“37”高炮自动化改造和物联网系统业务化运行工作,在重点产粮区常态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挥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作用,适时发布作业指导信息,重点做好抗旱增雨、森林防火等关键期和重大社会活动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工作。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作发布2021年年景预报,发布2020年吉林市气候公报。完善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机制建设,积极推动重大规划和生态、经济等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区域性评估工作,深化化工园区气候可行论证工作。

(三)加快科技创新,强化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建设。

开展气象业务核心技术攻关。组建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发展以人工智能和数值模式释用为支撑的智能预报技术,加强气象卫星应用技术应用。推进吉林市气象科技园、气象科技众创基地、北方暴雨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市级科技课题研究。

继续实施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全面落实上级激励气象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向省局推荐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做好技术职称初级评审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强化培训,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气象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干部考核办法及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全面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动力、干事创业活力。

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推动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业务应用。推进气象综合探测试验基地建设,补齐观测站网布局短板,在重要河口区域、灾害易发区、重点保障服务区等观测薄弱区增补建设、更新自动气象站。依托省局率先工程提升农业气象监测能力,新建自动土壤水分、自动农业气象站、农田小气候等设备,并强化数据管理。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加强综合气象观测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加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信息化平台业务应用。强化智能预报产品的业务应用和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开展客观预报预测技术研究。加强对全省短临平台、一体化平台及气候监测预测系统应用。

多举措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开展气象影响阈值指标研究,推进依托智能网格数据,适应行业需求,基于位置、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产品研发。积极推进气象数据资源汇交和共享,加强与应急、水利、消防等部门沟通对接,开展融入式气象服务,推进气象信息产品嵌入各单位指挥调度平台。提升气象服务平台智慧化水平,持续打造“吉林市气象”公众服务品牌影响力,推进气象科普体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气象科普宣传在防灾减灾中的积极作用。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合作,激发吉林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改革要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到审批高效化、监管法治化、服务便民化。稳步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公众气象服务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专业气象服务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优化编制资源使用管理,积极落实财政保障政策。

推进业务技术体制重点改革。强化研究型业务建设,推进落实“云+端”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整合气象数据资源。优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流程和预报预警质量考核管理。继续完善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市县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业务布局,并推进市县级业务向生态拓展。

推动专业气象服务持续发展。分类推进专业气象服务改革发展,有序推动市县专业气象服务品牌化、集约化。深化事企改革,开拓服务市场,推进专业气象服务社会化。提高创新供给能力,不断打造气象服务品牌。开展专业气象服务技术合作,推动区域专业服务联动。

全面深化开放合作。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开展全方位气象合作。以科技协同创新和人才优势互补为目标,以气象服务提质增效为纽带,深化厅局合作、部门合作、局校合作、局企合作与交流,推动“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地见效。

(五)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效能。

着力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完善地方气象法规规章和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吉林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修订及顺利颁布实施,抓好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贯彻落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制定市局普法八五规划。扎实推进气象标准制修订管理和监督检查实施反馈。

着力提高科学管理能力。继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政策研究与软科学管理机制,依法动态修订市局权责清单并贯彻实施。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全市气象政务管理信息化,充分发挥门户网站的主渠道宣传作用。继续抓紧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和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新时代老干部工作。做好工青妇、群团和后勤保障等工作。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过紧日子”的要求。加强预算、项目、财务管理,提升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坚持有保有压,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深入优化调整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保民生、保基本、保运行、保重点、保刚需。

(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持续提升党的政治建设水平。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年、妇女、工会组织的理论武装,充分发挥各级群团组织的政治作用。

强化党的理论武装能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结合有关要求,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落实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巩固机关党建“灯下黑”整治成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全市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县局省级文明单位申报参评工作。

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人才原则,严格执行省气象局党组关于干部人才工作部署,细化相关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措施,规范工作程序,配齐配强科级领导班子。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干部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着力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制定进一步激励气象干部担当作为的具体措施和监督机制,打造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坚持大抓基层、稳打基础,巩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严格党员教育监督管理,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彰显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做好上一年度巡察整改的后续工作,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抓住关键时间、重点领域,强化警示教育作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加强全市气象部门党务、纪检、审计自身建设,适时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干部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