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气象局关于印发《吉林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1-05 11:07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相关单位

气象局审核、政府审定批准,现将《吉林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市气象局

20211115

吉林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加快建设气象强国和加快推进吉林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期。根据吉林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以《吉林省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吉林市气象局编制了《吉林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本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吉林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作为“十四五”时期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吉林市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吉林省气象局和吉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气象保障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显著成效。

1.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

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气象服务为最大程度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应对2016年台风“狮子山”、“2017年特大暴雨”、2020“三台连击”及“雨雪冰冻”等重大气象灾害,积极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推进吉林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努力做到预警信息发布无盲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6%、比“十二五”末提高16%。“吉林市气象服务”官方微博粉丝量接近19万人,2020年全市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2.98分,比“十二五”末提高近3分。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气象服务,科学应对气象灾害保障粮食增产丰收发挥积极作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立了覆盖级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出台了吉林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不断完善基层多员合一的气象信息员队伍;与应急、水利、规自、农业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了气象防灾减灾合力;联合应急管理、地震部门开展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人工影响天气能力进一步加强。建成指挥有力、布局合理、装备精良、技术先进、协同有效,市作业点三级作业体系。地面固定作业站点标准化率达到100%防爆箱配备率100%完成了作业站点物联网系统业务化运行,弹药信息在物联网系统入库率100%,开展高炮火箭发射系统安全锁定装置改造,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条件、作业装备效能和作业能力显著增强,为缓解旱情防灾减灾、粮食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气象服务初见成效印发吉林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实施方案,积极做好吉林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推进吉林国家气象公园申报,为松花湖生态环境治理、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气象技术支撑,针对生态宜居城市、城市热岛、避暑旅游开展生态气象评估,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不断健全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机制与应急预案,开发应用吉林市重污染天气预警平台。

2.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建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质量稳定、效益显著、管理高效的综

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实现观测业务现代化。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区域站乡镇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稳定运行能力显著增强,数据传输率和可用性平均达到95%以上。建立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各种观测数据从采集到应用的全程质量控制业务。气象综合观测装备技术水平达到97%,比十二五末提高5%。精准化预报预测能力显著提升。建立了无缝隙精细化智能网格的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完善了客观预报预测技术方法,开展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应用。十二五相比,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由15-30分钟提高到30分钟以上,晴雨、一般性降水、气温预报准确率提高1.8%-4%。气象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构建了资源集约、流程高效、标准统一的气象信息业务。建立了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建设了气象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池、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和智能应用系统。形成了开放综合安全的气象大数据普惠共享的发展环境。网络带宽提高了3倍以上,网络安全能力大幅度提升。基层基础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业务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全市气象部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0.98亿元,同比增长0.77亿元;基层气象台站业务用房总面积11472.8平方米,同比增长2338.8平方米;土地面积10.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29万平方米。

3.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制定科技课题、创新团队管理办法,依托吉林云物理野外试验基地,开展雾凇野外观测,组建人造雾凇攻关小组,争取省局科研项目11项,开展23项市级课题研究,发表科技论文64篇,获省气象局科技开发奖三等奖1项,气象科技贡献率达83.4%,比“十二五”末提高5.3%。气象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加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才氛围,先后完善修订了一系列人事人才相关政策。加强市县两级交流学习,补足县级预报服务的短板,提升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在县级气象台遴选业务骨干到市气象台预报岗位2人。4人被吉林省气象局聘为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组建多个科研团队更好地发挥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青年人的团队建设、工作创新搭建了更大的舞台。坚持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根本遵循,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探索改进考察方式方法,实行党规党纪知识考核制度。2016年以来,选拔级领导干部16人,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目前,全市气象部门在职职工本科及以上学历91人(其中博士1人,具有硕士学历学位11人),占总人数的88.4%;市局党组管理的级领导干部31,占总人数的30%;高级职称21人,占20.4%;中级职称49人,占47.6%。2015年底相比,本科及以上学历提高8.6%;科级干部提高5.5%;高级职称提9.4%、中级职称提高5.4%

4.气象改革发展持续深入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市气象行政审批事项由6项减少到4项。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7项。依法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全面梳理并公布47项行政权力事项清单,优化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市政府印发《吉林市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工作意见》,明确防雷减灾管理体制和机制,强化防雷安全管理和防雷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地方财政经费保障,全面开放防雷装置检测市场,防雷企业与气象部门脱钩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强化防雷减灾技术支撑职能;清理规范“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等防雷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气象法治建设成效显著。气象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修订《吉林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深化气象标准化改革,强化气象标准实施和监督检查。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建立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模式,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防控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气象局大力促进专业气象服务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努力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力、产品供给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气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落实,8项服务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初步建立了由国家事业编制、公益性岗位和编外人员组成的多元化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5.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深入。深入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长期政治任务,对标对表、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着力学懂弄通做实。圆满完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成效显著。狠抓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的理念,围绕落实“两个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强化权力监督制约和廉政风险防范。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重点,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四风问题专项整治。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基层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群团和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荣获全国模范职工,全市80%台站为全省文明单位。市局2017年被吉林省政府评为“吉林省抗洪抢险集体一等功”,一人获省政府抗洪抢险一等功,2人获省政府抗洪抢险三等功,1人获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人获市“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吉林市技术能手”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气象保障重大发展战略能力不足

气象服务支撑能力不足,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气象服务能力,服务地方发展战略水平有待提升。气象服务内涵、方式与信息化快速发展需求之间仍有差距气象服务内容针对性、供给方式上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气象保障粮食安全能力仍不足,人影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程度不高。生态气象服务能力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2.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短板

综合气象观测设备保障能力不足,数据应用程度不高,缺乏应用性强的数据产品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信息化业务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有待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能力不足。气象预报业务还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灾害性天气的智能识别能力、突发致灾天气及极端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气象预报预测的精准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的提前量和准确率等仍需进一步提升。台站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气象现代化需求。

3.开放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客观预报技术水平低,科技队伍、创新团队、科技管理和开放合作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科研与业务结合的创新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与气象事业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人才保障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

4.气象改革仍需继续深化

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待深入。部门间防雷安全监管职责划分尚不明确。稳定的气象财政保障体系仍需完善。全面从严治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三“十四五”期间吉林市气象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建设气象强国的关键期,是吉林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期,新的发展阶段对吉林市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1.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和变革对吉林市气象提出重大要求

“十四五”时期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气象强国建设过程中,吉林市气象事业发展势必将发生重大变革,这需要我们紧扣发展脉搏,直面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努力为气象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吉林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气象发展提出重大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时期,吉林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势必对气象提出的新要求,“十四五”时期吉林市气象发展要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按照旅游文化名城助力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集群的目标,发展“旅游+气象”产业。主动融入、主动作为,构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夯实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吉林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好气象保障。

3.吉林市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气象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气象现代化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市气象发展要在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保障粮食产量达到100亿斤水平,积极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降低或减轻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推进乡村振兴、保护和利用耕地中的大熊猫、培育壮大特色区域农业品牌中充分发挥气象作用加快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乡村振兴气象基础支撑,为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气象服务。

4.新时代保障生态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气象工作提出新需

“十四五”时期,我市确定“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防灾减灾气象保障的标准越来越高。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生态建设等都对气象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十四五”时期吉林市气象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对气象工作的新需求,构建完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发挥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作用,提高服务供给能力

5.新时代对气象自身发展提出新挑战

面对“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气象强国、气象强省的关键时期,全市气象部门面临着持续深化气象改革、完善气象体制机制建设、增强气象科技发展动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任务、新挑战。“十四五”时期吉林市气象发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气象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贯彻落实吉林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争做气象强省排头兵为目标,以推动吉林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紧紧围绕吉林省“三个五”战略、中东西“三大板块”协调发展和“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吉林市“四六四五”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提高气象服务保障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气象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服务人民。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服务人民发展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我市气象部门贯彻有效落实,推动吉林市气象与地方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为实现吉林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气象发展全过程,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人才在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气象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快完善适应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气象法治建设,着力激发吉林市气象事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全面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协调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定不移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围绕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提出的新需求,不断提升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和水平,提升气象业务和服务质量效益,推进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深化气象开放合作,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家省市气象相关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合作,促进气象信息服务与社会服务资源共享应用,形成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工作格局。

(三)发展目标

主要目标: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全市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业务体系和治理体系,气象保障吉林市重大发展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气象服务保障吉林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国家安全战略建设等方面的贡献更有成效。

——建成开放协同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科研和业务的融合不断深化,研究型业务建设初见成效,气象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显著进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对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人才成长环境更加优化,干部和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

——建成精细智慧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夯实,气象在赋能吉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用显著增强

——建成精准智能的气象预报体系。数值模式应用业务进一步发展精准预报预测能力有效提升,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网格预报时空分辨率明显提高,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不断完善

——建成精密连续的气象监测体系。综合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以大数据为中心的业务应用体系和以“云+端为模式的业务技术体建设,推动信息技术融合应用

——建成规范有序的气象治理体系。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气象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气象社会化管理体系和能力进一步增强,气象法规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气象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开放合作交流不断扩大,气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主要任务

(一)构建开放自主、研用结合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1.推动研究型业务技术发展。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目标,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深化科研和业务的深度融合,推进我市研究型业务建设。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相关科技力量的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组建创新团队。

2.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台风、暴雨、沙尘、雾霾、强对流、雨雪冰冻等高影响天气、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吉林雾凇、蛟河红叶等气象旅游资源的关键物理过程和机理。深入认识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形成、演变机理及可预报性,为提高极端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影响风险预警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强化智能观测、精细化网格预报、人工智能服务技术本地化应用。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监测分析、作业指挥、装备和效果检验评估技术。

3.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落实《吉林省气象局科技成果认定管理办法》、《吉林省气象局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吉林市气象局关于印发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加大对引导性课题的支持力度。

4.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发展决策部署和各项改革目标要求,努力培养一批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爱岗敬业、业务与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人才。完善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有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对基层气象人才的培养和交流锻炼,不断提高一线业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优秀年轻干部培养。

(二)构建保障吉林振兴、普惠共享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5.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推进新时代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完成吉林市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优化全市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对老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积极应用精细化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产品开展气象服务,提高气象灾害预报精准度;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能力建设,完成吉林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显著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社会覆盖面。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客观认识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健全灾害风险防范制度,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继续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

6.强化乡村振兴气象基础支撑作用。优化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实现农业气象观测和灾害监测精细化。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提升保障粮食安全气象服务水平。加强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农业气象大数据及技术应用,加强对省市县一体化的农业气象业务平台和智慧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本地应用。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指标、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研究,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推进舒兰水稻农业气象分中心建设。推进智慧气象发展应用,加强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网格预报等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气象服务的应用,发展智慧农业气象,提升农业气象监测预报业务的现代化水平。

7.建设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坚实屏障。建立研究型的生态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体系,提升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及重污染天气预警能力。健全生态质量气象评估业务,完善陆地植被生态质量气象评估,开展林区和重要水体生态质量评估。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对松花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障服务,常态化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8.提高专业气象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落实细化《吉林省气象局关于大力促进专业气象服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专业气象服务激励力度,探索专业气象服务考核方式、分配办法和激励机制,激发专业气象服务活力,重点针对航空气象导航、专业装备研发等方面培育和拓展专业气象服务市场。

(三构建精密连续、智慧精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9.发展监测精密的气象综合观测业务体系。实现基本要素的自动化观测的基础上,逐步向观测设备和观测手段智能化观测转变,开展无人值守站建设。推动生态、农业、负氧离子、温室气体等专业观测网的建设。

10.建设以大数据为中心的业务应用体系。建成以大数据为中心,以云+端为模式的业务技术体制,实现全业务主要系统、主要算法融入大数据云平台。人工影响天气弹药物联网系统融入气象大数据平台,实现人工影响天气弹药出厂、运输、出入库、消耗等全流程监控。

11.发展数值模式应用业务。围绕智能网格预报、环境预报、人工影响天气、农业生态气象服务等业务需求,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的快速同化、集合和概率预报技术,加强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应用。

12.提升精准化预报预测能力。围绕精准预报的目标,研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监测和临近预警技术,提升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时间提前量。提升客观化智能网格预报能力。研发基于气候模式解释应用及统计分析的月、季、年气候预测技术,提升气候预测的准确率。

13.发展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实现对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客观预报。发展中短期网格预报业务及气候预测业务。

14.发展自动感知、智能制作、精准供给的服务业务。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决策气象服务和行业气象服务供给体系,强化农业、交通、旅游、水利、化工、能源电力等重点行业全过程、全链条的气象服务。建立贯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播渠道的融媒体服务业务。

(四)构建共建共治、规范有序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

15.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气象服务,推动专业气象服务信息化、品牌化、智慧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专业气象服务现代化水平。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做好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和不断完善。构建以大数据为中心、统筹集约的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优化市县级业务服务布局分工和流程。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深入推进气象“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执法向综合执法改革,融入综合审批窗口。推进气象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健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考评机制。

16.加强气象法治建设。贯彻《吉林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围绕“放管服”改革,突出防雷体制改革后防雷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加强规范性文件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地方气象法规和制度体系。

17.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气象文化载体和内容。积极发挥妇工委、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加强宣传、广泛传播气象文化知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面向基层气象台站,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气象台站业务运行环境,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气象台站综合能力,满足气象现代化建设需求。

重点工程

(一)吉林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完成吉林市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加强雷达产品应用研究。优化完善观测站网布局,完善社会化装备保障体系和志愿者服务观测体系推进国家观象台申报发展智能化无缝隙的网格预报,提高气象灾害的精准预报能力。提升智慧公众气象服务水平构建行业气象服务体系。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风险业务体系。融入“数字吉林市”建设,构建气象共享云平台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城市内涝、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重污染天气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建设气象综合探测基地、气象科普体验基地、综合减灾技能训练基地及气象科技应用众创基地,依托吉林云物理野外实验基地建设北方暴雨和吉林雾凇机理实验室。

(二)吉林市粮食安全生态气象保障提升工程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现代化水平。完善土壤水分自动观测、农田小气候观测和农田实景观测站网。完善农业服务数据库,立针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产品,开展精细化、个性化的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

建立综合生态气象监测网,开展卫星遥感生态监测业务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普查和经济开发潜力分析评估。

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人影作业服务能力,开展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升级改造强化标准化作业站点建设。提升人影科技支撑,开展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修复森林防火、水库蓄水等类型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服务探索空中云水资源监测评估,建设吉林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区

)吉林市“旅游+气象”旅游气象产业工程

深入落实《关于气象科技应用的战略合作协议》,提升全域旅游气象服务水平,主动融入国家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中国避暑旅游城市建设,组建北大湖冰雪气象研究中心,积极拓展“冰雪”、“避暑”气象服务领域加强基础科研攻关。推进国家级“气候宜居城市”“天然氧吧”“气象公园”等气候品牌建设。

)吉林市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围绕气象业务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桦甸、舒兰实施业务用房新建、改建和扩建,积极推进北大湖迁站,完善江南办公楼、城郊局业务用房基础设施。优化基层台站业务运行环境,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新需求,着力打造智能台站,建设和优化综合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对台站供配电系统、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可视会商系统、显示平面、计算机硬件等更新升级。着力营造气象文化氛围,提升气象台站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支撑能力,努力适应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对基层台站建设新需求。

强化基层台站配套设施建设,围绕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开展台站配套设施专项升级改造建设,补齐水、电、暖、气、路、围墙、护坡、消防、电梯、网络、安全监控等短板,加强安全防护设施、防雷设施、消防设施等规范化建设,杜绝安全隐患。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党对气象保障服务吉林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领导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吉林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加强组织协调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明确职责分工,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做好本规划与吉林省气象局、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各有关部门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好与市专项规划和各县级规划的协调,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三)加大投入力度

落实国家支持气象发展有关政策,推进气象部门中央和地方事权范围内各项财政投入保障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在日常运维经费、人员待遇等方面对气象的支持,加大重点建设项目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拓宽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渠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气象事业,保障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督促落实

要细化落实本规划目标任务的职责分工,强化督查督办抓落实,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适时组织开展实施情况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规划实施评价标准,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