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发布机构:吉林省气象局
发布日期: 2020年12月5日 2020年12月5日 文号:吉气函〔2020〕113号
效用状态:有效

吉林省气象局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实施计划

吉林省气象局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实施计划

(2020-2022年)

为全面贯彻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推进满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的实施,根据《中国气象局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实施计划(2020-2022年)》的要求,结合《吉林省气象局关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制定本专项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导,按照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与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求相结合,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为主线,发展智慧气象,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加快构建新型的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振兴的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实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结合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要求,加强专项建设的顶层设计,充分做好与省政府相关规划、已建在建工程项目和现有业务的衔接。

坚持需求导向,提升质量。始终以满足乡村振兴所需的多样化气象服务需求为发展导向,结合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要求,重点向需求旺盛、建设效益好的市县倾斜,充分发挥专项建设效益。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科学把握东中西部不同特征和乡村的差异性,突出重点,融入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

坚持创新发展,强化能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与研究型业务、信息化建设、气象现代化建设、深化改革等充分融合,努力提升气象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三、建设目标

到2022年,初步建成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大宗粮食作物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更加精细,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县和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发挥示范作用,基本实现监测自动化、业务集约化、产品信息化、服务精准化;基层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得到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向基层延伸渠道更加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气象助推乡村振兴取得积极成效。

四、建设任务

(一)提升气象服务供给水平,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任务1.提升保障粮食安全气象服务水平。结合作物生长全过程的需求,加强遥感技术和各类模型相结合的粮食、重要农产品、特色农业等的产量预报、长势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等精细化服务产品体系建设,制作下发指导产品,市县级开展本地化应用。强化省级支撑能力和农业气象研究型业务,发展基于影响的农业气象服务,面向决策部门的精准高效气象服务。

任务2.开展新一轮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系统,围绕水稻、玉米、大豆和特色农产品,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普查和区划,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支撑保障。

任务3.持续推进县级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化能力建设。根据中国局要求,按照有基础信息数据库(含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农业基础及服务对象信息)、有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有微信、手机短信等多渠道“直通式”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手段,覆盖9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基层专家联盟、有多部门合作机制、有服务效益评估的“六有”标准推进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县建设。充分利用县级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化能力建设的契机,积极引导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合作开展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 

(二)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助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

任务4.发展农业气象大数据及技术应用。全面融入省局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基于CIMISS系统标准和分步式结构,构建省级农业气象大数据库系统和平台,实现与本部门的气象大数据系统和省级农业部门的农业大数据系统的互联互通,集存储、维护、处理、检索、分析、共享功能于一体。通过省级部署,市、县两级应用浏览器操作、访问,满足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对基础数据的需求。

任务5.推进农业气象观测和灾害监测精细化。优化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网络传输环境,以全省14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市、区)、30个产粮大县为重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发展需求,建设全省自动化农业气象观测网;根据中西部主要易旱区,完善乡镇自动化土壤水分观测网;针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设施农业观测网。提高白城、榆树、延边农业气象试验站的技术装备和试验能力,推进特色农业气象试验研究基地和省级农业气象服务分中心建设。

任务6.完善省市县一体化的农业气象业务平台。建设涵盖农业气象条件诊断分析、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评估、特色作物气象服务、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服务、农业气象调查、粮食产量动态预报、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智能网格预报农业气象释用、业务辅助等功能的综合业务分析平台,实现平台省级开发、省市县三级应用,业务产品按标准规范省级制作、市县完善应用,提高农业气象业务集约化水平。

任务7.建设智慧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基于省局“云+端”框架结构,按照业务流程规范,建立服务产品加工、制作、审核、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面向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决策信息支持及时快捷,面向公众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在网站、APP、微博、微信等全媒体的同步推送。构建全媒体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传播网络体,开发基于WebGIS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门户网站,提供基于IE浏览的公共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开发基于MobileGIS的农业气象服务APP,为用户提供基于地图实时定位的农业气象信息的定时推送及快速展示,同时提供在线的沟通互动。

(三)创新供给方式,保障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任务8.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开展长白山人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指标、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建设,加强与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合作,推进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培育工作。面向各地区的优势领域和特色需求,采取省、市、县三级业务联动,开展“一市一特色”、“一县一项目”的为农气象服务,主要围绕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的特优区、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强化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气候品质评估、农业保险等气象服务。

任务9.推进精准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新机制。充分发挥气象科技支撑作用,利用社会资源和技术力量,推进“事企合作”和“气象+公司”服务模式,深入挖掘气象数据和服务产品在指导农业生产中的价值,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模式,面向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位置精准、用户精准、产品精准、建议精准的“定制式、直通式”服务。建立长期的、可操作的、双方共赢的事企合作机制,为农业生产主体防灾减灾、实现农业生产增收增效提供精准化、智慧化的气象服务,促进精准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升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助力平安乡村建设

任务10.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完成全省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能力建设,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推进基层防灾减灾“六个一”建设成果的业务应用,使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更加科学、标准、规范。完善全省气象防灾减灾监控平台建设,并按要求与国家级平台对接。

任务11.打造基层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网。完善省市县预警业务布局和技术路线,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以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基层延伸为抓手,推动预警信息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县级气象部门传播到乡镇协理员、村信息员、网格负责人直至入户的乡村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网络;充分发挥传统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博、微信、智能终端等传播渠道的作用;大力拓展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实现对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动态监控管理。

任务12.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水平。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开展乡村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强化乡村气象灾害风险识别和预防,开展乡村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区划和调查,绘制乡村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加强乡村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在省级的集成应用。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会商联防,针对农村高敏感天气建立精细到乡镇的预报预警产品体系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体系,发展农业、森林防火、旅游等乡村重点行业灾害风险的评估和预警业务。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培训和演练,提高民众避险自救能力。

任务13.坚持趋利避害,巩固脱贫成果。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减灾增收”的独特作用,加强贫困地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保障贫困地区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乡镇全覆盖,提高贫困地区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生态修复、增雨防雹中的作用,防范减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因灾积贫的现象。推进贫困地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加强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气象服务,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倡导引导各级气象部门购买并推荐贫困地区农产品,积极开展消费扶贫。

五、实施进度

(一)第一阶段(202012月前)

完成《实施计划》的编制,组织15个实施县(包括10个产粮大县)做好2020年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各项任务的落实。推进率先实现农业气象现代化气象保障工程实施,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精准化气象服务。完成全省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二)第二阶段(202112月前)

发挥前期实施县示范作用,组织第二批10个产粮大县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完成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站、土壤水分观测站和农业小气候观测系统的布设。继续完善省市县一体化的农业气象业务平台和农业现代化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手机APP的用户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做好长白山人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开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成果应用,进一步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开展乡村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

(三)第三阶段(202212月前)

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组织第三批10个产粮大县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实现全省30个产粮大县全覆盖。与国家局大数据系统、省级农业、水利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的农业现代化气象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形成长白山人参特色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增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品牌效应。形成覆盖到村且可持续稳定运行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完成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编制。

六、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谋划,制定实施方案,责任处室实行全程动态管理,相关业务单位和市级气象部门加强技术指导,调配业务骨干参与项目建设,确保人员力量到位。县级气象部门要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做到项目专人负责、任务逐级分解、责任层层落实,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

2.强化督导检查。省、市级气象部门要加强对专项建设的统一组织、任务部署和跟踪检查。加大项目的指导、检查和督促力度,将专项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实行季通报制度,对项目进展缓慢单位予以通报,组织开展阶段性的自查和评估。

3.强化协调配合。县级气象部门要加强与省、市两级业务管理和技术部门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增强项目建设的技术保障,保证项目的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