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2021气象日->头条
关注海洋、气候和天气 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
——纪念二〇二一年世界气象日

来源:吉林省气象局

发布时间:2021-03-23 08:40:51

【字号:

分享到:

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赵大庆

今年3月23日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

海洋是全球天气和气候成因与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太阳辐射大部分能被海洋吸收,再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加热大气,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面蒸发量约占地表总蒸发量的84%,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海洋承载着世界上90%以上的贸易,为30亿人口提供了近五分之一的蛋白质,渔业和水产养殖维持了地球上十分之一人口的生计所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能源。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趋加剧。人类碳排放给地球带来的额外热量,有90%以上储存在海洋中。海洋吸收的这些多余热量正在改变海洋生态系统,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和数十亿人的粮食安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融化的冰盖和冰川加速了海平面的上升,破坏淡水供应,增加风暴强度,并进一步加剧了气候系统不稳定性,极寒天气、高温热浪、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随之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气象组织确定的这个主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省沿边近海,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生态建设试点省。全省范围内,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台风、冰雹、寒潮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给粮食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近年来,我省气象防灾减灾联动机制不断完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的现代化能力明显提升。“十三五”气象统计数据显示,全省晴雨、一般性降水、气温预报准确率比“十二五”末提高3%至5%,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8%,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0分以上。

我省已经形成了由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15部天气雷达、近140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等组成的“天地空”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2020年,全省地面气象观测告别了传统的人工观测,进入全面自动化的新时代。建成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气象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池、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和智能应用系统,高性能计算机运算速率达30万亿次。建立了无缝隙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数值天气预报时空分辨率提高至1小时,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30分钟以上,暴雨、暴雪预报准确率跃居全国第一。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区域、省、市、县四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由飞机、火箭、高炮构成的立体作业网日趋完善,年均增加降水超30亿立方米,为粮食稳产增产、生态良好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全省综合防灾减灾效益日益凸显,2020年成功应对了罕见台风“三连击”、严重雨雪冰冻等重大气象灾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有效发挥了“第一道防线”作用。

随着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建立,我省海洋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为此,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海洋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现已启动珲春风廓线雷达建设,组建延边海洋气象台,建设海洋气象保障一期工程,并开展图们江入海口海风、海雾等气象科学研究,为建设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打造“一带一路”北向新通道等提供气象服务与保障。

关注海洋、气候与天气,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全省气象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新一轮省部合作及气象“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着力建设吉林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气象保障工程、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生态安全气象保障工程、海洋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尤其要持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在增雨抗旱、森林防火、水库河流增水、生态修复和促进冰雪旅游经济等方面的服务保障能力。同时,要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健全立体化全覆盖的气象监测网络,发展智能化无缝隙网格预报,提供精细化的智慧气象服务,坚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强化科技创新,深化开放合作,充分融入吉林省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和自然灾害综合防御应对机制,健全部门联动、高效协同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加快推动吉林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气象保障!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网站地图

主办 : 吉林省气象局办公室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西安大路6366号 邮编:130062

吉林省气象局办公室电话:0431-87958045(工作日8:00-17:00)

网站标识码:bm54070004 备案编号:ICP备16007741号-1 吉公网安备:22010602000279